根據市委主要領導的安排,市決咨委高度重視,立即召開會議,成立了以海云同志為組長,光躍同志為副組長的課題調研組,先后到市級有關部門、納溪、瀘縣、合江進行了調研,并分別到重慶、成都等地與有關專家進行交流座談,同時書面函詢了市決咨委在眉山、宜賓等地委員的建議意見。市決咨委進行了幾輪討論,形成了“關于加快瀘州市能源化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意見。
瀘州市目前的主導產業有白酒(食品輕紡)、能源化工、裝備制造、電子信息、先進材料、醫藥健康等行業,白酒產業一直受到高度關注,已進入良性發展軌道,但仍需要繼續扶持。除白酒之外,最有基礎、最具潛力、最有可能做大做強的就數能源化工行業,因此我們這次課題調研的重點就是圍繞如何推動瀘州能源化工產業高質量發展,并進一步做大做強,作為支撐瀘州跨越式發展,打造全省經濟副中心的突破點來謀劃和思考。
一、瀘州市能源化工產業發展的基礎條件
以能源資源為基礎的能源化工產業是瀘州的傳統優勢。天然氣(頁巖氣)、煤炭、電力、化工產業已形成規模,正積極推動風能、分布式光伏發電、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的開發利用。2023年,能源化工產業增加值占全市13.1%,在六大工業產業中體量僅次于白酒(食品輕紡)(占全市58.3%)。
(一)能源資源豐富,勘探開發較早。瀘州天然氣儲量650億立方米,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天然氣開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瀘州曾是全國最重要的天然氣生產基地,開采天然氣約占全省當年天然氣產量的一半,全國當年天然氣產量的三分之一,曾擔負著向瀘州、自貢、成都地區以及貴州、云南部分地區的供氣任務,后經多年開采后,目前天然氣產能在萎縮,2023年僅產1.32億立方米(2021年1億立方米,2022年1.1億立方米),尚不足高峰時的十分之一。擁有國家規劃的13個大型煤炭基地之一的古敘礦區,已探明優質無煙煤儲量69億噸、硫鐵礦32億噸,煤層氣1001億立方米。頁巖氣資源量4.54萬億立方米,居川渝第一,自2018年啟動頁巖氣規模勘探開發以來,瀘州境內共投產頁巖氣井393口,累計產氣106.41億立方米(2023年35.21億立方米),瀘縣鉆獲國內首口單井測試日產量超百萬立方米的頁巖氣井。石灰石、石英砂的儲量,均處于全省前列。風能資源主要集中在敘永和古藺,已建成投運3個風電場(德耀風電場、箭竹坪風電場、黃草坪風電場),總裝機147.5MW。備案武駿光能公司1.99MW屋頂分布式光伏項目,屋頂分布式光伏并網總容量超12.5MW。目前全市擁有規上能源企業60家,2023年實現產值134億元。
(二)化工基礎扎實,產業配套完善。瀘州是中國天然氣化工的發源地,是全國首批13個循環經濟試點園區之一,已形成集生產、教學、科研、設計、機械制造和建設安裝“六位一體”的化工體系。抗戰時期,瀘州就建成了以生產硝化棉和纖維素及其衍生物為主要產品的瀘州化工廠(現北方公司、北化股份)。“三線建設”時期,國家在瀘州布局了完整化工產業鏈。1953年組建瀘州化工學校(現四川化職院),1958年遷入原化工部直屬碳一化工研究院西南院(現西南化工研究設計院),1959年建設瀘州天然氣化工廠(現瀘天化集團),1964年成立七化建(現中國化學工程第七建設有限公司),1967年建設全國唯一“801”生產企業原核工業國營火炬化工廠(現新火炬公司)、籌建四川天然氣化工廠(現天華集團)。“西部化工城”(2002-2012年)時期,瀘州依托“三線建設”基礎,又陸續建成一批大中型化工生產項目,形成了以天然氣化工、石油化工、纖維素化工、有機硅化工等為主導的化工產業體系。目前全市擁有規上化工企業47家,2023年實現產值147億元。
(三)企業仍具優勢,人才儲備充足。瀘州化工產業擁有一批在國內外行業中占據主導地位、具備一定話語權的企業和產品。北化股份(原硝化棉公司)硝化棉系列產品產銷量世界第一,技術世界領先,是世界硝化棉制造商協會三家執委之一。北方化工甲基纖維素醚產銷全國第一、亞洲第二,纖維素醚產業國內領先。新火炬氧化氘生產線是目前全國氘代關鍵材料“獨子線”,研發生產出全國首套全氘代甲醇實驗驗證裝置。天華公司憑借4.6萬噸/年PTMEG項目產品成為國內第一家得到國際行業標桿—美國英威達公司認可的企業;10萬噸聚碳酸酯(PC)是我國第一套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工業化示范裝置。眾邦新材料鹽酸金剛烷胺、金剛烷國內市場占有率均為51%,國內第一。四川化工職業技術學院等化工高職院校,開設應用化工、精細化工、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石油化工和化工智能制造等專業,在校學生1萬余人;有中國化學工程第七建設有限公司、西南化工研究設計院等研究設計和工程建設單位;全市化工領域擁有就業職工1.2萬余人,擁有中、高級化工職稱人才3500余人,具有較強的科研實力和產業人才儲備。
(四)園區建設加速,承載能力較強。在當前化工項目入園的大趨勢下,優質化工園區已成為稀缺資源。為貫徹落實國省對化工園區規范管理新要求,瀘州正積極推動省級化工園區認定和建設,目前已通過3個省級化工園區認定(全省共31個)。瀘縣神仙橋化工園區、合江臨港化工園區兩個省級化工園區(2022年6月認定)正推進“一園一策”整治提升,園區基礎設施、要素供給、應急處置等保障能力正加緊完善,安全風險評級達到C級(一般安全風險)。瀘縣神仙橋化工園區規劃面積9.4平方公里,認定面積3.32平方公里(剩余可利用土地約2000畝),預留二期擴區5.4平方公里。合江臨港化工園區規劃即認定面積2.68平方公里(剩余可利用面積約2000畝),預留二期擴區3.1平方公里。瀘州瀘天化化工園區(2024年11月認定)規劃即認定面積3.49平方公里(剩余可利用土地約2200畝)。
(五)通道樞紐配套,開放功能完備。瀘州是國家港口型物流樞紐城市,已建成水公鐵空多式聯運配套的物流樞紐,向東依托長江黃金水道,能與沿江沿海港口協作;向南依托隆黃鐵路(隆敘段正在改造建設,其余已建成通車)與云貴及北部灣鐵路物流大通道銜接;向西每年開行西向國際物流班列24列以上,形成連接歐洲的物流大通道;瀘州機場已開通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昆明等36條航線;渝昆高鐵(渝宜段)、綿瀘高鐵已建成通車。此外,中國四川自貿試驗區川南臨港片區布局瀘州,瀘州綜合保稅區的設立,瀘州港獲批臨時開放口岸。瀘州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和完備的開放功能,是瀘州化工產業發展大宗貨物運輸和參與國際貿易的重要基礎條件。
二、瀘州能源化工發展目前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瀘州是中國天然氣化工的發源地,曾是全國16個大化工基地和14個精細化工基地之一,但近十多年的發展滯后了、落伍了。2023年瀘州化工企業的營收僅147億元,僅占全省的3%,瀘天化、四川天華(含富邦)、中海瀝青3家龍頭企業營收在30億元以上,但3家企業加起來僅相當于云天化(營收超1000億元以上)1/8、與眉山金象賽瑞(營收超百億元)相當。瀘州化工產業發展面臨的形勢嚴峻,在新時代、新階段,再不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將有被市場淘汰的風險。瀘州化工產業發展到今天的結果,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具體來看:
(一)認識不足,重視不夠。一是認識不足,研究不深,化工產業在瀘州很多人心中曾是污染的代名詞,認為發展化工就會帶來污染,瀘天化就是在搬與不搬的無休止爭論中,錯失了許多發展機遇,在這一輪的省級化工園區認定中,瀘天化化工園區也差點名落孫山。二是重視不夠,自2012年編制全市化工產業發展規劃以來,再沒有系統編制瀘州化工產業發展規劃,沒有頂層設計支撐。三是沒有規劃統籌,三大化工園區主業不突出、分工不明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造成精細化工企業小、散、亂,行業集中度低。
(二)要素保障不足。一是土地保障不足,瀘天化、瀘縣神仙橋、合江臨港三個化工園區核準面積分別為3.49平方千米、3.32平方千米、2.68平方千米,與眉山高新化工園區(8.473平方千米)、攀枝花釩鈦化工園區(18.83平方千米)等園區相比面積較小,且剩余可利用土地僅6200畝,難以承載千億級化工產業發展目標。二是天然氣保障不足,且價格逐年上漲,從天華集團來看,2023年天然氣缺口超過5000萬立方米,占總用氣量近10%,裝置產能難以釋放,進一步增加了產品生產成本。天然氣價格逐年上漲2021年—2024年天然氣價格分別為1.6元/方、1.87元/方、1.98元/方、2.05元/方,計劃外更是達到2.8元/方以上,單此一項每年增加成本1.8億元以上。受天然氣量、價雙重影響,企業競爭優勢差、生產經營困難。這種情況三個化工園區都類似。三是園區基礎設施配套不足,瀘縣神仙橋化工園區公共天然氣管道、內部道路尚未完善,合江臨港化工園區特勤消防站、危化品專用停車場等尚未完善。
(三)龍頭帶動效應較弱。瀘天化、四川天華等化工鏈主企業產品種類單一,現有產業鏈相對較短,且過于依賴產品周期紅利,技術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不足2%,規劃投資的項目仍以基礎化工產品為主或采取“微技改”進行生產設備更新,難以實現產業鏈的延伸。再加上“鏈主”企業規模小、品牌影響力小,難以吸引長期性價比高的上下游配套企業。
(四)體制機制有待完善。部門、區縣、園區、投資平臺、化工企業之間的合力尚未得到充分發揮,國有化工企業在推動產業發展中的主體、主導地位尚需加強。
三、瀘州能源化工產業發展面臨的機遇
2024年5月16日,中國化工情報信息協會發布《精細化工產品分類》標準,對精細化工分類有了較為精確的產業邊界。2024年7月2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應急管理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能源局九部門聯合發布《精細化工產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2024—2027)》(以下簡稱《方案》),兩份文件的出臺,使我國在精細化工領域的定義、分類及發展實施方面獲得了明確的文件支撐,標志著我國精細化工步入標準化、規范化、高速發展的新階段。
《方案》將精細化學品和化工新材料統一納入精細化工范疇,大大拓寬了傳統精細化工的邊界。提出了總體思路和總體目標,即到2027年,石化化工產業精細化延伸取得積極進展。培育5家以上創新引領和協同集成能力強的世界一流企業,培育500家以上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創建20家以上以精細化工為主導、具有較強競爭優勢的化工園區。在具體實施路徑上,提出了六項行動和五項工程,主要涵蓋產業延鏈提質、技術攻關、安全綠色、技術改造、中試平臺等創新體系的構建、龍頭企業引領、產業集群集約化發展布局。這一系列指導政策的出臺,為瀘州精細化工發展指明了方向。
四、瀘州能源化工產業發展的方向和重點
(一)發展目標。立足瀘州能源化工發展面臨的基礎和條件,推動瀘州能源化工實現超常規發展,做成千億級規模的產業集群,重塑瀘州能源化工產業的輝煌。初步分析測算提出三個發展目標。
1.到2027年,能源化工產業產值或銷售收入達到1000億元以上;
2.到2030年,能源化工產業產值或銷售收入達到2000億元以上;
3. 到2035年,能源化工產業產值或銷售收入達到5000億元以上;
(二)發展方向和重點。
1.能源發展方面。
瀘州能源資源豐富,煤炭資源儲量69億噸,煤層氣資源量達到1000億立方米,是全國13個大型煤炭基地之一的云貴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尚未實施大規模開發。頁巖氣儲量達到4.54萬億立方米,已鉆井393口,2023年產氣量33億立方米,具備年產300-500億立方米的開采條件。此外,還有豐富的天然氣、太陽能和風能資源。
圍繞煤炭開發,到2027年形成300萬噸/年的生產能力,到2030年形成500萬噸/年的生產能力,并在古敘礦區規劃布局2×100萬千瓦的坑口電站,促進煤炭資源的就近轉化,爭取古敘礦區煤層氣開發列入國家示范區,并形成10億方/年的生產能力。
圍繞頁巖氣開發,到2027年形成100億方/年的生產能力。2030年達到200億方/年的生產能力;到2035年達到300億方/年的生產能力。
2.化工發展方面。
瀘州化工產業發展較早,但化肥占了很大的比重,受天然氣資源和價格的雙重影響,效益不好,發展舉步維艱,瀘州化工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必須轉型走精細化的發展之路。精細化工是推動石油化工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引擎,大力發展精細化工產業,按照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九部門聯合發布的《精細化工產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2024—2027)》的要求,結合瀘州實際及各企業自身優勢,將大力發展精細化工作為產業延鏈補鏈強鏈、轉型升級的主攻方向,積極引導精細化工產業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發展。
發展石油化工。搶抓國家戰略腹地建設的機遇,爭取中緬輸油管道延伸至瀘州(現已建成緬甸-昆明-重慶,僅需新建重慶至瀘州部分輸油管道即可實現),并在瀘州規劃布局1000萬噸/年的石油煉化基地。戰時可保障國家國防用油需求,平時可延鏈生產高端精細化學品,打造產業集群集約發展的國家戰略備份基地。
做強綜合農化服務產業鏈。優化產品結構,利用已開發成功的緩控釋技術和持續研發創新,加快產品升級換代,復合肥年產能從100萬噸提升到200萬噸,推進上下游資源整合,與農化產業資源端開展戰略合作,補齊磷、鉀肥料資源短板,建設全國一流綜合農化服務基地。
做細高端精細化工產業鏈。聚焦中高端產品市場,構建精細化工產業由低端到高端、由分散到集聚,具有較強競爭優勢的產業發展格局。一是圍繞現有油脂產業基礎,深化與中科院山西煤化所、中科院上海高研院合作,打通脂肪酸、脂肪氨、脂肪酰胺等精細化學品產業鏈,向下游延伸發展脂肪胺深加工制表面活性劑、脂肪氨深加工制長碳鏈烯烴到高端潤滑油等精細化工產業,發展天然油脂生物法制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等產業,探索高純油酸制取及脂油酸制高端材料,構建酸、醇、胺、表、潤為特色的油脂精細化工產業鏈,推動精細化工產業高端化、差異化、綠色化發展。二是依托現有的氨、硝酸、二氧化碳、氫氣、硝酸銨等資源,擴大與四川大學、華東理工大學、重慶大學等科研院所合作范圍,發展電子化學品、醫藥中間體、新型燃料等產業,推動精細化學品向高附加值專用化學品轉型升級。
有機化工產業鏈延鏈工程。一是天華繼續鞏固現有“BDO-PTMEG”的市場地位和技術優勢,積極突破卡脖子關鍵技術的封鎖,進一步降本增效,發展新材料,開拓國內同類裝置的催化劑應用市場,比如生物降解材料、全氟磺酸樹脂和鐵鉬催化劑的國產化替代攻關。二是利用現有產業優勢,繼續鞏固在醫藥、新能源和光伏行業的市場地位,同時積極謀求高、精、尖的化工單體,走體量小、見效快、回報高的BDO下游產業發展之路,以GBL系列產品為原料進軍醫藥行業,如麻醉劑、消炎藥和高端化妝品等。三是鼓勵支持合盛硅業依托有機硅裝置進一步延鏈發展硅橡膠、硅油、硅烷偶聯劑、氣相白炭黑等下游產品。
PC新材料培育壯大工程。天華依托現有10萬噸/年非光氣法聚碳酸酯裝置,開辟DPC新材料產品、進軍高性能PC領域,實現PC裝置產能完全釋放,培育和壯大PC新材料產業鏈。一方面利用已建成的新型雜環工程塑料項目,通過與大連理工大學等科研院所深入合作,引進多個院士團隊,在瀘州完成高端材料改性應用。另一方面探索可降解和生物基材料方向,如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聚乳酸(PLA)、2,5-呋喃二甲酸(FDCA)等。
推動纖維素產業鏈邁向高端制造。依托北方化工、北化股份在纖維素行業的技術和產品優勢,加快推進北方化工3.5萬噸/年纖維素醚項目、北化股份高品質含能棉和軍民融合硝化棉生產線項目,進一步完善以硝化棉、纖維素醚為基礎的纖維素及其衍生物產業鏈。探索碳納米管復合纖維素纖維制造,協同發展防爆輪胎、高級紡織品等下游應用領域;發展食用和藥用纖維素產業;大力發展纖維素基復合材料(如纖維素與樹脂、金屬、陶瓷等復合),配套發展航空航天、汽車制造、建筑材料等應用領域的新型材料。
拓展“氘源”的用途。依托新火炬國內唯一“氘源”優勢(新火炬低氘水產能占全國的98%),推動氘代產品在OLED顯示和生物醫藥等領域應用布局;聯合國內相關企業,推動氘代甲醇、電子氘氣、氘代光電材料、氘代藥物、高端低氘水、低氘功能性飲料、低氘化妝品等新興產業。加快推動氧化氘擴能項目落地建設,支持新火炬建設氘代特色產業基地,培育行業獨角獸企業。
積極推動醫藥化工發展。圍繞科瑞德、吉龍興瑞等化學制藥企業,依托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等9家三甲醫療衛生機構、6個省級臨床醫學研究中心、4個省級重點實驗室的醫療平臺,大力發展化學制藥、醫藥中間體產業。鼓勵眾邦與西南醫科大學等高校合作,深入研究金剛烷及其衍生物在抗癌、抗病毒等特效藥物合成中的應用,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藥品種。
五、建議意見
(一)領導重視。咬定能源化工產業千億發展目標不動搖,統一認識,形成合力,舉全市之力,著力推動目標實現。一是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掛帥的領導小組,在領導小組下,以原能源化工生態產業鏈鏈長制為基礎設立化工發展指揮部,明確指揮部職能,加強指揮部與各區縣、各部門、各園區之間的統籌協調,成立工作專班,層層壓實責任,形成真抓實干的工作局面。二是圍繞總體目標,制定工作規劃和目標,列入市委市政府目標考核。三是組織開展大調研,對全市能源化工產業鏈進行一次摸家底,解剖分析的大調研,對各企業、各生產要素(包括企業生產技術、人才、資金、用地、原料、能源供應等)進行梳理,做到發展基礎心中有數。
(二)規劃引領。盡快委托權威、實力較強的化工研究單位或專業院校編制高水平、高質量、符合國省戰略布局,符合瀘州實際,具有可操作性的瀘州能源化工產業發展規劃,并根據規劃制定實施方案,將任務分解到市級各部門、園區和區縣,指導瀘州能源化工產業的發展和目標任務的完成。
(三)政策扶持。
市委市政府出臺指導意見(像支持白酒產業發展一樣),整合財政、金融、產業基金等多領域政策,實施科創產業金融一體化發力,鼓勵民營經濟(民間社會資本)積極參與投資化工產業,推動能源化工產業高質量發展。
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深化市場化經營機制改革,完善國有資產、國有企業監督體制機制和國有企業分類評價體系,把企業在市場化中的主體地位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
(四)鼓勵創新。鼓勵產業研發投入,支持化工園區或企業建設中試基地,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制定瀘州市化工產業中試平臺運行管理方案,引入具有化工專業研判能力、資本運作經驗、科技項目孵化背景的專業機構,以市場化的方式運作中試創新平臺。在中試平臺的基礎上,根據瀘州化工產業發展的需要,適時成立瀘州化工研究院,作為創新的主體,支撐瀘州化工產業發展的創新,支持企業聯合其他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等攻關創新。
(五)其他方面。
1.干部交流方面:爭取中組部安排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中華集團等單位干部下派瀘州掛職,爭取瀘州市干部上掛上述單位。
2.國家戰略布局方面:圍繞國家戰略腹地建設,爭取國家有關部委和省支持在瀘州規劃布局化工基地,并規劃布局1000萬噸/年的石油煉化項目。
3.招商工作方面:
(1)在區域上,重點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和長三角地區,積極主動承接東部地區的產業轉移。
(2)在企業選擇上,重點圍繞中石油等大型央企以及國內100強化工龍頭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