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至17日,2023全球能源轉型高層論壇在北京未來科學城舉辦。記者從論壇現場獲悉,去年北京市昌平區先進能源產業收入接近2400億元,預計到“十四五”末,產業收入將突破4000億元。
北京未來科學城管委會副主任、昌平區政府副區長柳強介紹,昌平區既有“兩張網”(國家電網、南方電網)、“三桶油”(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五大發電集團”(國電投、華電、國能、華能、大唐)等能源央企,也有三一重能、未來氫能等民營高科技企業。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昌平區出臺先進能源產業提質增效行動計劃,發展提升能源互聯網高成長關鍵賽道,鞏固壯大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風電光伏增長型成熟賽道,儲備布局氫能、儲能、碳固存培育型前沿賽道等三條賽道,成功落地了一批重點項目。
在政策方面,昌平區系統構建了“1+1+N”的創新政策體系,出臺了34項相關產業政策措施。柳強介紹,例如,昌平區出臺《支持企業上市創新發展的實施辦法》,涵蓋企業上市掛牌的全生命周期政策獎勵,企業最高可享受2000萬元的資金支持。出臺《促進先進制造業發展辦法》,重點支持技術產品創新和產業化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等,最高給予1億元的資金支持。還制定了氫能、能源互聯網等先進能源賽道的政策,對優質氫能的項目每個最高支持1億元。對新簽入的能源互聯網頭部企業最高獎勵1000萬元,以真金白銀支持產業高質量發展。
據了解,本次論壇的舉辦地——未來科學城,是北京建設國際科創中心樞紐型主平臺,是全國能源創新要素最富集的區域之一,已經聚集了國家級和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60個,入駐了華北電力、石油大學、中國礦大等一流能源高校,吸引能源科研人才1.5萬余名,形成了央企、民企、高校等多元主體協同創新的發展格局。
近年來,昌平區積極開展“卡脖子”關鍵技術攻關,相繼承擔了能源工業互聯網、智能電網等國家重大專項,國電投中央研究院開發國內首套綜合氫安全評價平臺,華能清能院創制了我國首個碳捕集領域國際標準,國電投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鐵-鉻液流電池堆量產線建成投產,在能源領域累計創制國際標準224項,榮獲國家和北京市科技獎項44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