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和梅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廣州市對口幫扶梅州市助推老區蘇區全面振興發展規劃(2021-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共包括八章26節。注重在產業幫扶、民生幫扶,以及深化對口幫扶體制機制改革方面突出“梅州所需”及“廣州所能”;同時注重與鄉村振興戰略緊密銜接,突出鄉村振興與對口幫扶統籌推進。根據發展目標,到2025年,廣州將助力梅州蘇區脫貧攻堅成果全面鞏固拓展,居民收入增長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培育形成一批產值超百億元的產業集群。
到2025年居民收入增長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自省委、省政府2013年確定廣州對口幫扶梅州以來,對口幫扶梅州各項工作任務取得階段性成效。“十四五”期間,廣州市將發揮省會城市引領帶動作用,力爭到2025年,梅州蘇區脫貧攻堅成果全面鞏固拓展,基礎設施得到顯著改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居民收入增長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廣梅產業園產業共建取得明顯成效,培育形成一批產值超百億元的產業集群,紅色文化影響力更加廣泛,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
《規劃》既充分體現對國家、省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和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等決策部署的落實。同時注重與“雙區”“三個重大合作平臺”“一核一帶一區”及鄉村振興等重大發展戰略深度融合。抓住鄉村振興這個關鍵,做強做大農業產業,實施鄉村建設行動,促進縣域幫扶全覆蓋,統籌推進鄉村振興駐鎮幫鎮扶村工作。
助力梅州對接融入大灣區1.5小時經濟生活圈
《規劃》明確優化提升廣州對口幫扶梅州工作關系,推動廣梅產業園和縣級共建產業園擴容提質,建立以廣梅產業園為主戰場的多層次幫扶平臺,積極推進梅州蘇區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助力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1.5小時經濟生活圈。
如何實現?《規劃》提出,加快廣州至河源(龍川西)高速鐵路建設,對接龍巖-梅州-龍川高鐵,形成廣州至梅州高鐵通道,使廣州到梅州高鐵時間縮短至1.5小時,加快融入廣州都市圈。此外,打造以廣梅產業園為地理聯結點的半小時經濟圈,實現與梅州中心城區、五華、豐順、興寧等功能區的30分鐘快速聯系。
對口幫扶,產業協作是關鍵,廣梅將構建“一園引領、三地輻射、多點聯動”的產業共建發展格局。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綠色生態產業基地、廣東道地中藥材種植及加工基地、粵東高端花卉產業基地等三大綠色低碳產業基地增強輻射帶動能力。
探索推廣“廣州總部+梅州基地”等新模式
《規劃》提出,廣梅要共建融灣特色產業集群。以優勢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紅色文化旅游產業等為重點,共建特色產業鏈和產業分工協作體系,探索推廣“廣州總部+梅州基地”“廣州研發+梅州生產”“廣州孵化+梅州產業化”等產業共建新模式。支持梅州蘇區加快培育一批對接廣州及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特色產業集群。
從具體產業看,《規劃》提出推動銅箔-高端印制電路板產業高質量集聚發展,打造全國重要的銅箔-高端印制電路板生產基地。推動本地汽車零部件制造企業與廣州整車制造企業建立更緊密的產業協作關系,在梅州蘇區建設以汽車零部件、汽車電子為主導產業的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推動智能家電產業集群發展,鼓勵引導各類輕工企業在廣梅產業園布局小家電、智能家電整機及零部件制造項目。積極發展食品飲料和現代農產品深加工業,支持梅州柚、嘉應茶等重點加工業企業新建、擴建深加工生產線。發展壯大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在梅縣區、梅江區打造以電子制造、軟件服務為主導產業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在豐順縣打造以電子電聲為主導產業的電聲產業集群。此外,廣州還將助力梅州培育發展以中醫藥為重點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打造“中醫藥谷”;培育發展數字經濟產業集群,建設“客都智谷”等。
加大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規劃》明確支持梅州蘇區利用紅色文化旅游資源,打造紅色旅游精品路線,與周邊贛州、龍巖等城市共建原中央蘇區紅色旅游圈。提升紅色文化旅游品牌影響力,協助建設國家級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區和東亞文化之都,支持梅州圍龍屋、廣東漢劇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廣州將協助打造“梅字號”區域品牌
根據《規劃》,廣州將支持梅州蘇區建設國家級和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優化壯大水果、蔬菜、花卉、茶葉、南藥等特色優勢現代農業,并協助打造梅州柚、嘉應茶、客都米、平遠橙、興寧鴿等“梅字號”區域品牌,支持加強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等“二品一標”認證工作。
廣州將加大民生幫扶力度,支持梅州蘇區加快補齊教育、醫療、就業、文化等民生短板。
在教育方面,《規劃》提出,廣州將推動廣州中小學與梅州開展結對共建,定期開展支教支崗、送教下鄉、學術交流、遠程教育等交流活動,建立優秀教師雙向掛職交流機制,共享廣州先進教育理念、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廣州也將推動廣州美術學院、廣州體育學院等特色院校在梅州設立附屬中學,繼續推進廣州市第二中學與蕉嶺中學的結對幫扶。
在醫療方面,廣州將推動廣州市屬醫院與梅州組建更多專科聯盟或開設分院,持續推進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接管運營廣梅開發區醫院,協助梅州蘇區地方醫院創建三甲醫院,加快推進梅州市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梅州市婦女兒童醫院)遷建工作。
在就業方面,《規劃》提出加快廣梅產業園“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省級培訓基地建設。開展“百城萬村”家政培訓活動,培養烹調、技工、養老、母嬰、醫護等服務業領域技能人才。
文化體育方面,廣州將支持廣州演藝團體赴梅州進行演出,推動梅州演藝團體來廣州學習交流,輸送文藝院團業務骨干到廣州跟班學習,同時組織廣州地區專家對梅州文藝院團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培訓幫教。
《規劃》中特別提出,廣州將助力梅州蘇區建設足球特區。廣州鼓勵廣州地區的足球俱樂部與梅州開展全方位交流合作,投資開發足球產業項目,設立訓練基地。
廣州將共享優化營商環境經驗和做法
為了構建高水平對口幫扶長效機制,《規劃》提出將深化對口幫扶體制機制改革,打造對口幫扶“廣梅模式”升級版。
《規劃》提出支持廣梅產業園核心區完善優化單向幫扶模式,推動拓展區采用“共商共建共享共贏”模式,完善對口幫扶統計核算與指標分配制度,實現幫扶雙方共建產業園主要經濟指標的共計共享。
廣梅兩地對口幫扶還將創新產業園運營管理模式,探索“一區多園”疊加“園區+市區鎮協同、園鎮聯動”“園區統籌組團發展”管理體制模式創新,鼓勵以股份合作、委托招商、“飛地”經濟和“園中園”等多種方式,實現共建共管模式創新。
廣州作為首批國家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之一,也將共享廣州優化營商環境的經驗和做法,推動梅州通信、互聯網、金融服務等逐步取消跨市收費項目。為了確保兩市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更加順暢,《規劃》也提出要實施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政策。
《規劃》同時提出,支持梅州國際無水港建設,加強與廣州港及汕頭、漳州等周邊港口城市合作,打通鐵海聯運通道,加強與沿海經濟帶東翼及粵閩浙沿海城市群的聯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