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總體構想
謀劃面向 2035 國家生物經濟發展戰略,要錨定到2035 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的重大機遇,以推動國家生物經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主題,以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主線,面向健康中國、美麗中國、舌尖中國、平安中國等國家重大需求,堅持以人為本、改革護航、科技自立、系統觀念,加快生物技術研發攻關,提高生物產業供給質量,拓展生物經濟需求空間,強化生物資源保護開發,完善生物經濟治理體系,建成生物經濟強國。
(二)愿景目標
堅持中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相貫通、全面規劃和突出重點相協調。第一個五年(到 2025年)是補足短板、夯實基礎階段,要統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強化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明確主攻方向和突破口。生物經濟發展成為現代產業體系新增長極,促進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生態文明建設和民生福祉改善躍上新高度。第二個五年(到 2030 年)是培育需求、優化環境階段,要積極培育需求,以應用促發展,持續優化制度和政策環境。建成全球生物經濟的重要一極,部分領域和環節躋身第一方陣行列。第三個五年(到 2035 年)是創新路徑、繁榮生態的階段,要調動各方力量共同推動生物經濟深度繁榮,支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與世界人民攜手譜寫生物經濟發展新篇章。建成基礎扎實、特色鮮明、應用廣泛、安全有序、制度健全的生物經濟強國。
(三)主攻方向
依托生物醫藥、生物醫學工程、生物服務、生物農業、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環保等生物經濟重點領域,面向人民群眾“醫”“美”“食”“安”新需求和建設生物經濟強國目標,充分考慮生物經濟影響滲透的時序和范圍,重點構建“3+1+X”的五個體系。
一是構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生物醫藥經濟體系,滿足人民群眾提升健康水平的新期待。著眼提高人民群眾健康保障能力,重點圍繞藥品、疫苗、先進診療技術和精準醫學等方向,提高藥品、醫療器械、檢驗檢測等產品和服務供給水平,攻克一批“卡脖子”技術和產品,高端產品及設備國內自給率和產業鏈控制力明顯提升,推動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取得積極進展,為疾病防控救治和應對人口老齡化提供新的解決方案,有力支撐建設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和落實健康中國戰略,不斷縮小“健康鴻溝”。
二是構建面向環境友好的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經濟體系,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的新期待。著眼實現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發展,重點圍繞生物基材料、新型發酵產品、生物環保、生物質能等領域,推動生物資源高效開發、永續利用,加快規模化生產與應用,建立現代生物制造產業支撐技術與裝備體系,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菌種庫,實現綠色生物工藝在化工、醫藥、輕紡、食品等行業大規模示范替代,構建生物質能生產和消費體系,推動環境污染生物修復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有力支撐美麗中國建設,確保生態安全和能源安全。
三是構建面向農業現代化的生物農業經濟體系,滿足人民群眾對食品安全的新期待。著眼保障糧食、重要大宗農產品生產供給以及滿足人們營養、健康等日益多元的食物消費需要,重點圍繞生物育種、生物肥料、生物飼料、生物農藥、動物疫苗等領域,加快推出一批新一代農業生物領航產品,基本建立生物農業政策支持體系和示范推廣體系,完善農業種質資源庫體系,構建更加完善的安全監管制度,更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滿足居民消費升級和支撐農業可持續發展,全面支撐舌尖中國建設,確保人民群眾舌尖安全。
四是構建面向國家安全的生物經濟治理體系,滿足人民對生命安全更有保障的新期待。著眼于維護國家長治久安和推進全球生物安全治理,重點圍繞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完善頂層設計,提升國家生物安全保障能力,構建國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規體系,全面提高國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積極推動生物安全國際合作,塑造公正合理的世界生物安全秩序,為平安中國建設和構建全球“衛生健康共同體”“生物安全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五是構建面向未知的準備體系,為生物科技帶來新的可能性留足發展空間。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著眼于前沿生物技術的顛覆性創新方向,積極探索合成生物、生物計算、腦科學等交叉融合方向的“無人區”領域,堅持原創導向,加大基礎研究投入,構建“領跑型”科技政策和產業政策,實施更加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和執法力度,在遵循倫理道德前提下支持自由探索,營造有利于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政策環境,搶占先機構筑未來發展新優勢,有力支撐創新型國家和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四)戰略部署
圍繞建設生物經濟強國愿景目標和“3+1+X”主攻方向,從加快技術創新、提高供給質量、拓展需求空間、強化資源保障和完善治理體系五個方面進行戰略部署,推動生物經濟發展壯大、深度繁榮。其中,技術創新和制度安排是生物經濟發展的兩大核心動力,產業供給和市場需求是生物經濟發展的兩個重要方面,資源保障是生物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和后發優勢。
一是加快技術創新。堅持創新在生物經濟發展中的核心地位,面向健康中國、美麗中國、舌尖中國、平安中國等國家重大需求,構建開放共享的創新平臺體系,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實現“卡脖子”技術清零,推動關鍵核心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創新,厚植未來競爭的技術先發優勢,建設生物科技強國。
二是提高供給質量。圍繞提高生物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立足中國產業規模優勢、配套優勢和部分領域先發優勢,提升生物技術產品和服務供給質量,打造產業鏈供應鏈優勢企業,培育生物醫藥、生物制造、生物服務等產業集群,強化人才、資金等產業鏈供應鏈要素保障,形成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
三是拓展需求空間。圍繞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推動生物經濟深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促進生物技術與信息技術跨界融合,推進生物技術便民惠民應用試點示范,完善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規模化應用的政策環境和配套支撐體系,支持特色優勢產業開拓海外市場,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四是強化資源保障。圍繞促進生物資源有效保護與合理開發,建立國家級生物資源數據庫和信息系統,提高生物資源保護的制度化、規范化、信息化水平,規范生物資源安全共享,推進生物資源開發由收集、監測向全面評價和綜合利用轉變,形成生物資源安全有效開發利用的長效機制。
五是完善治理體系。圍繞推動國家生物經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強跨領域、跨部門的統籌協調,構建包容審慎的監管制度框架和協同配套的政策鏈條,建立健全生物安全治理保障體系,探索形成合作共贏的國際化發展機制,營造生物經濟繁榮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作者:邱靈 韓祺 姜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