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已經越來越不適應現代產業體系的規劃,很多新興產業的出現,已無法找到或難以劃入傳統行業分類,產業業態融合交叉原來越多:科技金融是屬于科技研發行業、還是金融服務業?數字出版是屬于傳統的行業分類的哪一類?特色農業屬于第一產業但它也有關鍵的基礎研究、教育科技推廣服務和商貿服務銷售等。
每個產業幾乎都有從基礎研究、到開發應用、再到推廣銷售服務的產業鏈環節和不同業態,每個產業都需要人、空間,每個產業空間都需要人氣、需要商業及生活服務業配套。
傳統的行業分類,按照生產經營活動而不是現代產業經濟活動的不同形態和產業鏈環節融合式模式劃分,譬如:按照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大類,制造業中類行業囊括幾乎所有產業都必需的生產活動環節的企業,服務業中類包含幾乎所有產業的生產經營都需要的的生產性服務、專業服務、科技應用推廣服務、商貿商務服務和產業人及百姓都必需的生活服務業。
傳統的行業分類分別對應不同的用地供應政策:農業用地、工業用地、商業用地、住宅用地(差異性很大的地價),產生了很多按行業業態屬性集聚而成的產業業態(屬性)集群,又叫“模塊式(同類業態)集群”:各種產業的同行業業態為主體的“同質化”集聚,譬如:總部園(高端屬性)、科創園(研發屬性)、工業集群(生產屬性)、商貿市場(交易屬性)、商辦園(辦公屬性)等。
產城融合,需要以產業鏈(要素)式集群為主,又叫“鏈式產業集群”:特色細分產業鏈的各環節要素(基礎研究、研發設計、生產加工制造、科技推廣等專業服務、商貿推廣等銷售服務)集聚為主。現在各地都在積極引導和打造這類產業鏈式集群(譬如已有的**家紡城、**毛衫城、**人工智能島(試驗區)、**產業特色小鎮等),特定的細分特色產業所有的各環節要素、各種業態對空間的不同技術指標要求、土地利用的政策、工商注冊場所的政策等,都有不同的要求和瓶頸,集中在一個特色園區(項目)中集中解決。譬如:目前已經遇見的咖啡網紅店(傳統行業分類為零售)的店內加工展示(工業制造加工及環評問題)、高端美容及時尚服裝產品店的展貿店進園區底層(商貿業態進工業用地園區)等瓶頸問題,都屬于“一事一議”基本解決了。但反映出傳統行業分類法與土地利用等政策的“同流”疊加,阻擋了不同業態但同一特色產業鏈的集聚,產業鏈式集群打造存在著與傳統的行業分類、特色產業鏈集聚和空間載體用地多元混合要求的體制機制性障礙。
上海目前大力推廣的五大新城建設,沒有按照傳統的行業類別(某城以某服務業為主、某城以某類制造業為主)等概念進行“一城一業”產業規劃,而是以特色產業規劃為切入點,選定某細分特色產業進行特色產業鏈式集群打造,形成“小而美、鏈而全”的特色產業體系,是非常正確的產業戰略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