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開發區潤澤京津冀大數據感知體驗中心,旨在打造京津冀地區大數據應用與服務最具競爭力的承載平臺。
傳統產業轉向數字化、百姓生活走向智能化、政務服務實現信息化……近年來,廊坊圍繞高質量發展目標,主動對接京津冀智慧城市建設要求,不斷優化發展環境,完善信息化基礎設施,推動城市信息化、社會信息化快速發展,建設創新驅動的新型智慧城市。
廊坊開展智慧城市建設探索較早,先后成為河北省智慧城市建設試點市、住建部確定的全國第一批智慧城市試點。目前,全市公共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已具規模、電子政務成效顯著、城市管理信息化特色明顯、社會信息化穩步發展、經濟領域信息化應用取得良好效益。

電子信息產業,從制造到“智”造
圓柱狀全景可視化智能音箱,曲面移動會議秘書、智能生態管家、交互學習機……在維信諾(固安)顯示科技有限公司展廳內,各式各樣的電子器件涵蓋了諸多領域,這些基于柔性AMOLED技術開發的功能產品可以實現彎曲、折疊,且擁有自發光的特性,顯示效果明亮艷麗,帶來強烈的視覺震撼。
5G、人工智能、云計算和物聯網等技術的快速發展,催生著“萬物皆顯示”時代的來臨。作為全球領先的新型顯示整體解決方案創新型供應商,維信諾在柔性AMOLED技術等代表產業未來方向的技術前沿地帶積極布局,成功創造出全球首款AMOLED全卷曲顯示屏、全球首款任意彎折柔性屏全模組等柔性產品,最小彎折半徑可達到1.6mm,屢次突破柔性顯示折疊技術邊界。維信諾AMOLED產品已實現量產,并向多家品牌廠商的旗艦手機批量供貨。
目前,固安園區初步形成以維信諾、京東方、云谷科技為龍頭,圍繞手機模組和AMOLED面板制造,包含專用設備、材料、玻璃基板、AMOLED面板、顯示模組、智能手機終端制造的新型顯示產業鏈,產業規模占全省的50%。
2019年,廊坊市電子信息產業規模超過420億元,居全省首位,擁有大數據、新型顯示兩個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示范基地,以及華為、中興、京東方、富智康等一大批行業巨頭入駐。目前,廊坊市已建成潤澤國際信息港、華為云基地、聯通北方云基地和光環云網4個大型數據中心,中鼎云、鵬博士等在建項目近20個,已投入運營機架6萬個,服務器規模超過80萬臺。疫情防控期間,廊坊市大數據存儲服務企業實現逆勢高速增長,2020年上半年,完成營業收入10.9億元,同比增長27.6%;利潤總額2.7億元,同比增長25.5%。
智慧生活,更便捷更安全
三河熏雞、百花蜂蜜、河南謝記牛肉,重慶火鍋底料、新疆紅棗、不粘鍋……在智惠新倉購4800平方米的線下體驗中心內,各具地域特色的產品數不勝數,“用微信掃一掃商品上的二維碼,可追溯至生產源頭,消費者可以放心購買!”智惠新倉購(廊坊)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董事長何海東介紹,目前,全國已有20多個縣(市、區)的800多種產品在這里進行展示和銷售。
智惠新倉購是線上線下融合的體驗式倉儲購物中心,去年9月19日開始試運營,通過綜合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搭建了倉播帶貨、AR導購、創意設計等沉浸式購物環境,實現場景體驗、線上下單、產地發貨的數字化流通方式。同時,他們建成了“國家物聯網標識管理和公共服務平臺”物流商貿節點,實現了所有產品信息的可追溯。
“有時下班晚,周圍的商店都關門了,有了‘無人果蔬店’,隨時可選購新鮮果蔬,還減少了人員接觸,衛生又方便。”剛買完兩盒雞蛋的居民張婧說。
在廊坊市區阿爾卡迪亞小區,6個寫有“無人果蔬店”的一排綠白相間的保鮮柜佇立在小區西門左側,居民只需掃碼,即可開柜自主選購各種各樣的新鮮果蔬,從選購到訂單結算,短短幾分鐘便可完成購物。“無人果蔬店”還專為老年人設置了刷卡系統,辦理儲值卡即可在果蔬店刷卡購買。據了解,“無人果蔬店”還設立售后微信群。消費者在購物過程中,出現任何問題,可隨時向售后人員反饋。目前,“無人果蔬店”已在廊坊3個小區投入使用,預計今年還將進駐30余個小區。
“一會兒進單元樓門,同樣刷臉就能開門,真是‘解放雙手’啊,智慧社區讓我住得更舒心,也更安心了。”在安次區康城·瑞河蘭喬社區北門,居民張大爺雙手拎著剛買的蔬菜水果來到智能門禁機前,通過“刷臉”輕松開門進入小區,門禁機的屏幕上同時顯示出近期的政策發布和社區通知。
智慧社區平臺讓居民享受著數字生活帶來的安全和便捷的同時,也解決了許多社區管理的痛點,讓社區管理變得更為高效。小區居民的相關服務信息、小區實有人口、出租房數量等相關數據都集中在一塊電子屏幕內,社區信息化管理服務平臺已經成為社區管理和治理工作的“中樞”和“大腦”,并實現大數據共享,聯動街道、居委會、職能部門以及物業公司等,多方實現信息直達、力量聯合,共同服務小區居民。
數字農業,從農場到社區“24小時新鮮”
走進永清縣新苑陽光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干凈整潔的溫室大棚里一排排的水培蔬菜讓人眼前一亮。“這里的蔬菜從播種、出苗到定植,再到成熟采摘,一直在營養液里,沒沾過一點兒土。”新苑陽光農業有限公司園區生產管理部經理尹寶鋒說。
在這里,一個個大棚就像一座座工廠,一棵棵蔬菜好似工業流水線上的產品。新苑陽光在“互聯網+”理念的加持下,告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耕種模式,以水培種植大幅度降低了勞動強度,提升了蔬菜品質和安全系數。目前,新苑陽光現代農業園區的20多種水培蔬菜不僅批量供應廊坊的酒店、超市,還以盆栽蔬菜、活體蔬菜、鮮菜等形式進入追求品質和個性化的城市家庭。而從農場到社區“24小時新鮮”的承諾也使得更多廊坊市民切身感受到數字農業的智慧和便捷。
近年來,廊坊市聚焦現代農業,加快發展科技農業、綠色農業、品牌農業、質量農業,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逐步打破農業生產的時間空間界限,促進農產品產銷精準度和效率顯著提升,農村經濟實力持續壯大,為廊坊數字農業發展注入了新動能、開辟了新空間。截至目前,廊坊市已有120多個基地和合作社進入了農場云(義田幫手)信息管理平臺,實現農事記錄、訂單記錄、產量記錄、以及農場安裝的物聯網所傳回的實時數據實時查看。
“一網統管”,數字生態賦能政務服務
走進廊坊開發區智慧城市運營管理中心,巨型屏幕上,全景概覽、經濟運行、民生幸福、城市治理、環境治理五大板塊實時顯示。
“這里融合了財政局、環境保護局、住房與規劃建設局等27個部門的數據和業務,涵蓋了智慧政務、WiFi大數據、邊界風控、數字城管、協同辦公等多個智慧應用,具備云計算、大數據分析的能力,可對整個開發區經濟社會運行狀態進行動態監控。”廊坊開發區一級業務主辦薛玉山介紹,疫情防控期間,大數據平臺及時針對外來人口情況、人群密集程度、人流熱點路線等方面進行分析,幫助補齊防控短板。
目前,廊坊市所有政務服務事項全部納入“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審批系統覆蓋39個市直部門,廊坊市本級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率達到97%,各縣(市、區)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率達到96.19%;河北志晟的智慧醫保平臺已服務334萬人次;“文化同行”公共服務數字平臺開展預約活動近200場次,年點擊量超30萬次,注冊會員超過10萬人;廊坊農業農村大數據綜合服務平臺、廊坊市食用農產品追溯信息系統投入使用……廊坊市智慧城市建設頂層設計已初步成型,將建成全市統一的政務信息資源共享交換平臺,其中人口庫、法人庫、地理空間信息庫、信用庫、電子證照庫,在全市范圍內實現共享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