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能源互聯網形態下多元融合高彈性電網高端研討會在浙江杭州召開。會上,國網浙江電力提出,要建設“能源互聯網形態下多元融合高彈性電網”,在浙江率先建設“具有中國特色國際領先的能源互聯網企業的示范窗口”。
圖為電力工人在靈紹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紹興換流站進行檢修作業
當下,以電為中心、以新能源大規模開發應用和電動汽車等新型用電設施廣泛發展為標志的新一輪能源革命蓬勃興起。傳統電網在向能源互聯網演進中,面臨源荷缺乏互動、安全依賴冗余、平衡能力縮水、提效手段匱乏等問題,需要對大規模電力供應、大規模清潔能源具備足夠的承載能力,具備源網荷儲多元高互動能力,以及進一步的強抗擾和自愈能力和高效運行能力。
浙江一次能源匱乏,是能源凈輸入省份,外來電占比超35%。據統計,今夏,浙江全社會最高用電負荷達9628萬千瓦,已超過英國、法國、德國等發達國家規模,即將進入億千瓦時代。浙江省內擁有13類電源,2019年底清潔能源裝機達1690萬千瓦,是2015年的5倍。
“但是,市場配置、需求側聯動手段匱乏,海量資源仍處于沉睡狀態,浙江電網仍屬于 ‘ 源隨荷動’的半剛性電網;且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外來電基本不參與省內調峰,造成系統調節能力下降并將持續下降。”與會專家指出,另一方面,規劃、設計、運行、用電等多個環節的安全裕度交叉重疊,逐漸形成了以冗余保障電網安全的現實狀況,缺乏裕度釋放的有效手段。
據了解,2019年,浙江最大峰谷差達3436萬千瓦,統調尖峰負荷95%以上累計時間為27小時,為了一年中的27小時尖峰用電,需要數臺百萬千瓦的發電機組和相關配套設施給予保障。
目前,浙江正在深化“數字浙江”建設,“大云物移智鏈”等現代信息技術與能源電力技術的深度融合有著優渥的區位優勢和先行先試的基礎條件。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國網浙江電力創新推出的“企業復工電力指數”“電力消費指數”“轉供電費碼”等數字產品,有力支持了政府科學決策和小微企業復工復產。
國網浙江電力有關負責人表示,基于這樣的背景和形勢下,針對浙江電網發展的痛點,國網浙江電力為省域層面實現能源高質量發展“三重目標”給出了系統的整體的同步的解決方案——建設能源互聯網形態下多元融合高彈性電網,充分發揮電網在連接電力供需、促進多能轉換、構建現代能源體系中的樞紐作用,發揮其引領力、輻射力、帶動力,打造能源互聯新形態,構建能源互聯網生態圈。
據了解,國網浙江電力初步完成了多元融合高彈性電網的概念設計和框架體系構建,制定了彈性指數、效能指數、互聯指數三大維度指數構成的高彈性電網發展指標體系。形成了“四梁八柱”支撐體系,即圍繞源網荷儲四個電力系統核心環節,通過靈活規劃網架堅強、電網引導多能互聯、安全承載耐受抗擾等八個方面,推進“多元融合”具體落地。
“國網浙江電力開啟了向能源互聯網演進的新征程,并初步描繪了一個省級能源互聯網的未來形態愿景:到2023年,彈性指數實現國際領先,能效指數及互聯指數達到國際先進。支撐4000萬千瓦外來電受入,確保4700萬千瓦非化石能源全消納,用戶平均停電時間小于3.6小時,移峰填谷能力達到千萬千瓦級別,推動浙江電能終端能源消費占比達到40%。源網荷儲“即插即用”、能量路由關鍵技術實現突破,現貨市場、輔助服務發展成熟。”該負責人表示。
該負責人補充道,到2030年,要率先在浙江建成具有中國特色國際領先的能源互聯網,三項指數全面達到國際領先。支撐浙江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占比達50%,電能占終端用能比例率先超過45%,單位GDP能耗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電力大數據全面支撐能源互聯轉型和社會精準治理,市場機制健全,電力法律完善。
(圖片來源: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