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研究表明,若老年人摔倒后未及時扶起,躺在地上1小時以上,12個月死亡的風險將增加至五倍以上。未來智慧養老建筑,將加載基于深度學習的老年人摔倒檢測系統,提取人體骨架信息,構建深度學習算法,訓別異常的居家行為。”9月25日,在北京舉辦的首屆中國建筑林河科技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丁烈云在做《賦能新基建,發展新業態》主題報告中,以智慧養老為例,描繪了未來智慧建筑許多新業態,認為“未來建筑產品,將如同手機終端,是一個智慧空間,擁有多種強大的功能”。
如何把建筑產品建造成一個智慧空間?
“要深入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工程大數據、自動化工程機械設備走建造工業化、建造服務化、建造平臺化的智能建造之路。”在當天的報告中,丁烈云回答說,要實現數字基建與物理基建的融合。
“ 智能建造首先必須要有數字建造。數字化是智能化的一項基礎,智能建造首先必須要有數字建造。人工智能的算法都是通過深度學習來的,深度學習必須要有數據,因此數據的積累非常重要。”丁烈云帶領的團隊正進行土方工程無人施工平臺建設,已收集了幾十名高技術挖方操作人員數據,初步算法結果將于10月完成。
“智能建造需要開發多種新技術,如數字化建筑設計及自動化、智能化工程機械與設備等。”丁烈云說。建筑產品與工業產品不一樣,工業產品是先進行設計,設計后進行仿真,仿真以后形成工業數字樣機,經過修改調整然后再量產,而建筑往往只有一次機會。
“通過數字化設計技術,在設計階段就可以發現把建設階段可能會出現的一些問題,把不合理的、錯誤的設計,通過數字化的模型找出來,并不斷地進行優化。”丁烈云認為,未來智能建造,可以模型來定義工程產品。
數字化設計已陸續在我國一些高新工程中體現。
北京大興機場,為建造綠色工程,即需要大面積采光又要避免直射帶來的主溫,頂部曲面造型非常復雜,只能進行智能化設計。“這個曲面邏輯不是歐幾里得的平直幾何邏輯,屬于黎曼幾何。而黎曼幾何邏輯曲率大于0,人工無法畫出,只能用計算機生成。”丁烈云還列舉了上海市第一高樓、外觀呈螺旋式上升總建筑高度達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廈設計等實例。
智能建造還必須實現建造工業化,達到制造建造一體化、自動化、智能化。“在工程的建造方面,未來像造汽車那樣造房子,將真的成為可能。”丁烈云表示。
25日舉辦的首屆中國建筑林河科技論壇,以“應急工程建造技術”為主題,正式發布了由中國建筑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建集團”)組織編制的《防疫應急醫院工程建造標準》等三項企業技術標準,是中建集團自主立項課題《基于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防疫工程建設集成技術及產業化研究》的關鍵性成果。技術標準包含建筑與規劃設計、主體結構、裝飾裝修、模塊單元、拆卸與周轉、醫用氣體、凈化工程等40個篇章。
據悉,中國建筑林河科技論壇以位于北京順義區林河街的中建技術中心為會址,計劃每年舉辦三期,以主題演講、技術沙龍、圓桌會議等多種形式,邀請院士專家對工程建設領域新舊動能轉化中的熱點議題進行研討,為中國建造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貢獻智慧。
(圖片來源: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