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深厚積累,擔當促進區域經濟良性互動、協調發展的歷史重任,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中部,再度凸顯于共和國經濟版圖之上。
面對機遇的歷史性惠顧,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這,是胸懷全局、洞察大勢的睿智之言、務實之策。
2011年4月底、7月中旬,湖北省黨政代表團先后來到湖南省、江西省學習考察。省委書記李鴻忠、省長王國生推心置腹:當前,我國已進入城市群主導區域經濟發展的時代,湘贛鄂三省山水相連、人文相親、省情相近、經濟相融,應該順勢而為,加強合作,"串珠為盤,握掌成拳",合力構建長江中游城市群。真誠的倡議,贏得湘贛兩省領導一致贊同。
這,是深化交流、擴大共識的回訪之行、合作之旅。
2015年4月底、5月初,李鴻忠、王國生率湖北省黨政代表團再次來到湖南省、江西省學習考察。時隔4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關心關懷下,在國家有關部委單位的重視支持下,經過湘贛鄂三省共同努力,長江中游城市群已上升為國家戰略。搶抓機遇,務實合作,三省領導再次聚首,圍繞"共建中三角、打造第四極"的主題深入會談,并簽署《長江中游城市群戰略合作協議》。
共同的機遇,共同的使命,共同的追求,將湘贛鄂三省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見證中三角
從三省探索到國家戰略,從夢想走進現實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不再只是詩意的描述。
4月28日上午8點14分,武漢火車站,記者隨同省黨政代表團登上G1005次高鐵。一個半小時后,抵達長沙火車南站。
交通的快捷便利,迅即拉近時空距離。鄂贛之間,同樣如此。5月5日,省黨政代表團從武漢火車站乘D3263次列車赴九江市,一小時50分鐘即到達瑞昌站。
在湖南、江西考察,奔走三湘四水、贛鄱大地,時時可以感受到共建中三角的濃厚氛圍,三省攜手合作的點點滴滴常常提及,三省交流融合發展的成效隨處可見。
從2011年4月、7月湖北省黨政代表團分別考察湖南、江西,倡議共同構建長江中游城市群,到2014年6月、12月湖南、江西兩省黨政代表團分別來鄂考察,共商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
從2012年2月湘贛鄂三省在武漢會商、簽訂《加快構建長江中游城市集群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到2013年2月三省省會城市在漢會商達成《武漢共識》、2014年2月在長沙會商發布《長沙宣言》;
從湘贛鄂旅行社結成中三角旅行社聯合體大聯盟,到三省交通運輸部門共商"645"工程合力打通長江航道"中梗阻";
從三省交界處18條"斷頭路"正陸續打通,到武九客專快速推進,武漢、長沙、南昌之間"兩小時城際高鐵交通圈"即將形成;
從湖北黃梅小池整體融入江西大九江城市發展規劃,到湖北咸寧、湖南岳陽、江西九江聯手打造"小三角",湖南龍山攜手湖北來鳳共建"龍鳳經濟協作示范區";
……
從三省黨政高層,到基層、企業和民眾;從部門、行業和重點領域,到三省省會城市、主要節點城市和省際毗鄰地區,共識逐漸擴大,合作不斷拓展,合力加速匯聚。
人員互訪,規劃對接,交通互聯,市場互通,有力推動了中三角區域內要素流動、產業互動與經濟相融。
在長沙繁華的八一路上,武漢本土品牌仟吉、良品鋪子、周黑鴨等連鎖店頻頻閃現。在湖南經商的湖北人已達30余萬人。在武漢,半數地鐵車輛產自南車株洲電力機車公司,在湖北投資經商辦企業的湖南人已有20余萬人。
2010年至今年一季度,湖北、湖南在湘實施合作項目1737個,實際到位資金796.6億元,其中2014年實施合作項目339個,實際到位資金201.4億元。為中聯中科、三一重工等湖南知名工程機械企業配套的800多家中小企業,三分之一來自湖北、江西等地。
南昌火車站旁,湖北周黑鴨、湖南絕味鴨脖、江西煌上煌等,一起誘惑著食客的味蕾。在江西投資經商辦企業的湖北人已近30萬人,創辦企業3000余家;江西到湖北投資經商辦企業的20多萬人,注冊企業6000余家。2011年至2014年,江西引進湖北5000萬元以上項目185個,實際到資439.5億元,且呈逐年遞增態勢。
三省合作,互利共贏,共同發展。2014年,在全國經濟增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湖南、江西、湖北分別實現了9.7%、9.5%、9.7%的經濟增長,高于全國平均增幅2個百分點。中三角,已成為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穩增長的戰略力量。
共建中三角的探索與實踐,得到了中央領導的鼓勵與指導。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聽取了構建長江中游城市群有關情況的匯報,指示要加強前期工作研究與論證,并強調"長江流域要加強合作,發揮內河航運作用,把全流域打造成黃金水道"。2012年12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江西九江主持召開區域發展與改革座談會,充分肯定長江中游城市群構想,并指出"中部地區、長江流域是縮小區域差距的突破之地"。
湘贛鄂三省的努力與爭取,贏得了中央的肯定與支持。今年4月,國務院公布批復同意《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要求各有關方面提高認識、緊密合作,共同推動《規劃》的落實。這標志著以武漢城市圈、環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為主體,以武漢、長沙、南昌為核心的中三角建設進入全面推進階段。
從謀劃到倡議,從共識到行動,從三省探索到國家戰略,中三角從夢想走進現實,揚帆遠航。
共建中三角
深化務實合作,三省共奏大合唱
猶如春風拂面、雨潤心田,國務院批準實施《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不僅給湘贛鄂帶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也為三省進一步深化合作提供了有利契機。
從"一江、兩湖、三山",到岳陽樓、滕王閣、黃鶴樓,在長江中游的秀美山川間,湘贛鄂天然山水相連,自古人文相親。20世紀,"漢冶萍"點燃中國近代工業文明的熊熊爐火,"紅色湘贛鄂"燎原起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進入21世紀,乘中部崛起、長江經濟帶建設的東風,湘贛鄂交流更趨頻繁,合作更加緊密。
機遇的大門再次開啟,發展的暖流在三省匯聚,合作的熱望在心頭涌動。搶抓國家戰略實施的機遇,貫徹落實《規劃》要求,在更深更廣層次加強合作,共同推進中三角建設,三省領導在思索,在謀劃,面對面商談。
"基于現實的基礎,延續歷史的緣分,順應全球經濟一體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歷史潮流,我們三省應更加緊密地攜起手來,以‘1+1+1>3’的成效,使中三角迅速崛起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戰略力量,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和全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展望湘贛鄂合作的美好前景,李鴻忠、王國生激情滿懷。"一湖連南北,湘鄂一家親。"湖南省委書記徐守盛、省長杜家毫積極回應:我們既面臨共同的歷史機遇,也承擔著共同的歷史使命。要進一步深化兩省交流合作,一方面在扎實推進既有合作協議、合作事項落地見效上下功夫,另一方面要搶抓機遇,加強和深化在參與融入國家重大戰略實施方面的合作,共同發聲發力,共同爭取支持,促進協同發展、共生崛起。"同飲長江水,贛鄂情誼深。"對于深化合作共建中三角,江西省委書記強衛、省長鹿心社熱烈響應。他們表示,贛鄂省情相似、人脈相親、區位相連、機遇相通,加強合作發展空間巨大、前景廣闊。兩省作為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省份,可以在國家戰略的大框架下,進一步拓展合作領域、聚焦合作重點、豐富合作成果,把互利合作提高到新的歷史水平。
交流凝聚共識,合作締造共贏。沒有鋪陳繁瑣的儀式,只有簡樸務實的簽約。幾雙有力的大手,再次緊緊握在一起。圍繞《規劃》確定的六大重點任務,湘鄂、贛鄂分別就九個方面的合作重點達成一致意見,并簽署《長江中游城市群戰略合作協議》。這是對2012年2月三省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的進一步深化細化。
推進城鄉統籌發展。三省將以武漢城市圈、環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為重點,加強城鎮發展合作,推動毗鄰城市間和城鄉規劃對接,推進住房公積金異地互認、轉移接續等,加快長江中游城市群一體化發展。
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三省將加強交通建設合作,優化綜合交通規劃布局,加快綜合交通運輸網絡一體化建設,加快構建快速鐵路網。加強水利建設合作,團結治水、統籌兼顧,共同構建防洪減災體系、水資源保障體系和水利管理體系。
推進產業協同發展。三省將加強產業發展合作,破除產業同構、競爭同質頑疾,強化產業鏈對接和產業集群化發展,加快形成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產業發展格局。加強現代農業合作,著力提升糧食生產能力、共同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共同規劃和打造跨行政區劃優勢特色農產品產業帶。
推進生態文明共建。三省將加強生態環保合作,共同編制和實施水資源保護和水污染防治規劃,協同開展大氣污染防控。共同構建以幕阜山和羅霄山為主體,以沿江、沿湖和主要交通軸線綠色廊道為紐帶的城市群生態屏障,打造中國生態"綠心"。
推進區域市場一體化。三省將互相開放現有外貿公共服務平臺,共同應對外貿壁壘和外貿爭端。互相開放內貿市場,構建區域性統一大市場。實施區域通關一體化,全面推進"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模式。
推進跨省無障礙旅游區建設。三省將加強文化旅游合作,加強區域間旅游資源整合和旅游產品組合,盡快推出"一江兩湖三名樓"之旅、"韶山·井岡山·大別山"紅色之旅等跨區域旅游產品,逐步推行中三角旅游一卡通等。
推進公共服務共建共享。三省將加強教育及醫療衛生合作,鼓勵聯合辦學,支持大型綜合性醫療衛生機構跨區域布點,探索建立區域內醫保基金跨省結算機制,逐步實現跨地區參保人員信息源互聯共享、定點醫療機構互認等。
如果把三省共建中三角比喻成"大合唱",那么,這一項項合作就如同一個個鏗鏘的音符。隨著協議內容落實,一定會合奏出新的時代華章。
暢想中三角
探索創新驅動、綠色崛起新路徑
城市群是生產力發展、生產要素逐步優化組合的產物,是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的高級形態,也是經濟快速發展、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的標志之一。
上世紀90年代中期,當長三角邁開合作步伐時,這一區域的人均生產總值僅為1萬元。而今天,這個數字已超過8萬元。
憑借一體化協作,珠三角經濟總量在15年間增長了6倍多,數以百計的小漁村迅速蛻變成中小城市。
打造中國經濟新增長極、中西部新型城鎮化先行區、內陸開放合作示范區、"兩型"社會建設引領區—這是國務院批復的《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描繪的美好藍圖。
讓數據告訴我們,中三角何以擔此重任:
這里,產業集聚、實力較強,是中部地區資源要素最密集、發展活力最強勁的區域。湘贛鄂,匯集了全國近8%的人口、10%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7%的固定資產投資和10%的經濟總量。三省之間,30多個大中城市比肩而立,平均每50公里就有一個小城鎮。環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武漢城市圈,分別占各省經濟總量的79%、80%、62%以上。
這里,得中獨厚、交通便利,是承接沿海產業轉移的絕佳平臺,是開拓內需市場的前沿陣地,也是中部走向世界的窗口。京廣、京九、滬昆鐵路與長江黃金水道穿越而過,共同構成"井"字形交通大格局。漢長昌高速公路環路、高速鐵路,將三個城市群緊緊地"圈"在一起。漢新歐專列、中部地區江海直達的門戶武漢新港,聯結起21世紀的"一帶一路"。法國、美國、韓國、英國先后設立總領事館,世界500強企業已有近300家落戶于此。
這里,科教發達、人才眾多,是中國創新資源最富集的區域之一。260多所高校、近300萬在校大學生、120名兩院院士,奠定了城市群崛起的強大軟實力。10個國家級高新區、29個千億產業,構筑起城市群的堅實骨架。
這里,環境優美、生態優良,"一江、兩湖、三山",支撐起中國的生態"綠心"。環長株潭城市群、武漢城市圈,肩負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的重任;環鄱陽湖城市群,建設國家級生態經濟區。三大城市群,引領長江中游邁向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
歷史有積淀,現實有基礎,未來有潛力,發展有后勁—暢想中三角,我們有理由滿懷信心。
然而,面對跨行政區域帶來的利益協調難題,面對區域發展千帆競發不進則退、百舸爭流慢進亦退的競爭態勢,面對經濟新常態下發展標準更高、要求更嚴、難度更大的新形勢,中三角也面臨嚴峻挑戰。
應對挑戰,中三角已在路上。行走湘贛鄂,我們努力尋找答案。
湖北小池,江西九江,倚江相望。
然而,一江之隔,百余年來天壤之別。每臨夜色,南岸九江霓虹映天;北岸小池燈火闌珊。
九江空間受限,看中小池的腹地縱深;小池實力不夠,艷羨九江的經濟輻射力和外溢效應。以共建中三角為契機,贛鄂兩省解放思想、先行先試,支持南北城鎮打破行政區劃局限,跨江對接、同城一體。
九江招手,小池借力。規劃對接,基建配套,產業錯位,市場一體……
兩城相融,小鎮巨變。"小池:九江新浦東,湖北小深圳。"矗立在九江鬧市的這塊廣告牌,勾勒出小池的美好前景。153平方公里的小池,早已突破"鎮級"思維,規劃到2030年建成48平方公里的濱江新區,人口由現在的12萬人增長到40萬人。
借助小池配套,九江的發展空間驟然放大,做大九江、打造特大城市的藍圖漸次鋪展。
協同發展,互利雙贏。九江、小池的探索告訴我們:只要跳出眼前和自身的"一畝三分地"看合作,就能找到起點更高遠、責任更重大的角色新定位,在更高平臺上實現共興共榮。這樣的精彩,正在湘贛鄂省際毗鄰地區頻頻上演,匯聚成中三角建設的強大合力。
單純追求經濟增長,是不可持續的發展;片面追求生態環保,又會落入捧著金碗討飯吃的窘境。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保的關系、促進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江西的實踐發人深思。
走進南昌瑤湖郊野森林公園,波光瀲滟,滿目蔥蘢,森林、草地、水系、濕地錯落有致,賞心悅目。曲徑通幽處,蟲鳴鳥啼此起彼伏,野鴨天鵝自在游弋。誰能想到,這片規劃面積100公頃的綠地公園,竟位于土地"金貴"的南昌高新區內。
當初,高新區不搞房地產和工業項目開發,卻拿出大筆投資用于生態保護與建設。一些人認為賠錢不值,沒想到現在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價值。公園建起后,不僅贏得市民普遍贊譽,而且大大提升高新區生態環境,一大批高科技企業,包括世界500強企業為此紛至沓來。高新區經濟增速持續多年保持30%以上。
產業發展生態化,生態建設產業化。江西專業節能環保企業已達1500余家,銷售收入過10億元的企業13家,過億元的企業近100家。到今年底,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將達1200億元。
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這是江西經驗給我們的啟示。這樣的理念在湘贛鄂大地正日益深入人心,演繹著中三角科學發展、綠色發展的精彩篇章。
如何突破行政壁壘和利益制約的藩籬?如何避免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如何適應經濟新常態,實現發展方式的轉變、發展動力的轉換?三省的探索與實踐,正給出生動的注腳。
中三角,該走一條什么樣的路徑?三省領導達成高度共識:我們致力探索的,是一條以改革為引領、以創新為驅動、以生態為底色、以開放聚活力的發展新路。昔日"紅色湘贛鄂",今日將打造成"綠色湘贛鄂"。
協同發展、創新驅動、綠色崛起,中三角前景可期,第四極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