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三資”,推動“村集體經濟組織+屋場合作社+經營主體”聚合發展——
婁星區“姚橋經驗”壯大新型集體經濟
婁星區蛇形山鎮姚橋村山棗屋場是湘中典型的農戶聚居地:68戶村民依山建房墾地,屋場前是梯次分布的水田旱土。這些田土,面積大不到一畝,小不足一分,是村民的主要耕地。故土恩深,卻不易實現規模化耕種,農民增收成為多年難題。
2021年下半年,姚橋村以屋場為單元,整合“助農資金”激活“屋場資源”,形成“集體資產”,通過兩次土地流轉,招引經營者“拎包入駐”,帶動農民穩定增收。
第一次流轉:200塊小丘聚變成百畝大丘
3月18日,柳樹吐綠,山棗屋場的100畝蔬菜基地,村民李田娥和十多位鄰居分組鋪蓋滴灌帶、地膜,種植辣椒苗。不遠處,翻耕機隆隆作響,來回穿梭。
“山棗屋場原來有200來塊丘田,高低錯落,每丘都有名號,樟樹丘、弓背丘……現在變成了一塊平整的‘百畝大丘’。”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張輝兵走在3.5米寬、堆放著菌菇有機肥的“田埂”上,向記者介紹大丘的變化。
“區委書記李彥文多次來姚橋調研,反復聽取村民、干部意見,鼓勵以屋場為單元,發展屋場合作經濟。”村支書宋友初介紹,“新模式第一步,屋場黨小組組織召開屋場理事會,利用土地確權成果,引導村民以土地入股,組建屋場合作社,流轉給村集體。”
2021年,村集體整合產業發展等助農資金,硬化村組公路,修整水渠山塘,把200余塊小丘田地平整成100畝大丘,把田埂升級為機耕道。
第二次流轉:百畝大丘蝶變成“生錢”的資產
山棗屋場的土地在流轉中提質。第一次流轉,土地平整了,基礎設施建好了。第二次流轉,100畝大丘蛻變成“生錢”的資產。
2021年11月,婁底農康農業公司負責人羅建兵帶著資金、技術和團隊“拎包入駐”,從姚橋村流轉山棗屋場的百畝大丘。“從村上租地,不擔心村民退租漲價,公司可一心一意謀發展。”羅建兵說。公司與村上簽了15年合同,合同期內為集體創收90余萬元,為村民增收45萬余元。年底,公司還將流轉100畝,打造蔬菜種植、加工、采摘體驗于一體的產業園。
土地流轉后,村民能獲取租金、分紅,還可在基地務工,收入大幅增加。村民曾建華說:“我家2畝多地流轉,薄地變成‘生錢’資本,加上每月薪資2000元,年保底收入2.4萬元。”
“姚橋模式”:村集體經濟組織﹢屋場合作社﹢經營主體
姚橋村共有2560畝耕地,已流轉水田1200多畝、旱土400畝,引入2家農業公司,還有1家也將入駐。村集體收入從2019年的“0”增至今年的14萬余元。
“姚橋村整合‘三資’,打破村組、田埂隔閡,在流轉中實現‘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把土地變成具有增值力的村級資產,壯大村集體經濟,村民長期受益。”蛇形山鎮黨委書記劉周光說。
婁星區委書記李彥文介紹,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引領力,“姚橋模式”通過屋場理事會的民事民議,通過屋場合作社把村民變股民,推動“村集體經濟組織+屋場合作社+經營主體”聚合發展,構建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的農產品加工、電商銷售、休閑農莊、文旅康養的產業格局,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