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由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的2011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在南京國際博覽中心隆重開幕。這是南京首次舉辦規模最大、學術水平最高、參與性最強的行業性盛會。各位專家對城市規劃展開了熱議,現就部分規劃師觀點采擷如下:
81歲周干峙院士:城市規劃要“土一點”81歲的周干峙院士在開幕式致辭中建言規劃界的后生,城市規劃設計中應保持“活、深、土”,與時下城市規劃求洋相反,周干峙院士解釋,他所說的“土”就是要保持地方特色。此外,還要爭取做到“準、新、美”,就是規劃要做到點子上解決要害問題,有創新精神和美感,要改變“千城一面”的現象。周干峙還指出,城市發展的具體目標在摸索中前進,到一定時間會更改。因此,像傳統的規劃一批就是二十年三十年的不大好,應該考慮分期目標,越是遠期的目標越是要有彈性。
聯合國人居署代表沈建國:15分鐘步行范圍內就應有綠地廣場
聯合國人居署代表沈建國則強調城市規劃和人體健康的關系,他引用世衛組織的報告指出,現在大量的超重和肥胖問題,很大部分是因為缺乏體育活動造成的。城市規劃應該通過適當的政策,擴大公共交通的空間,增加人行道和自行車道,鼓勵市民的步行和騎自行車的健康出行。他建議,應該限制政府辦公大樓前面建設大面積綠地廣場,鼓勵在居民區興建小型的綠地空間,讓居民在十五分鐘的步行范圍內能有綠地廣場。提供更多戶外活動空間和娛樂設施,讓更多兒童參與戶外運動而不是呆在家里打游戲和上網。
同濟大學教授鄭時齡:快速城市化忽視了內在的更新
同濟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鄭時齡在城市規劃年會上說,我們的城市在快速城市化過程中,注重短期目標,注重宏偉的尺度和形象,但忽視了內在的更新。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無法居住的占1/3,近50年水土流失的占1/3,現在能生存的土地僅有1/3。也就是說,短短半個世紀,中國的人口增加了一倍,而生存空間卻減少了一倍。土地資源和水資源以及人口密集等問題將成為長期影響中國發展的制約因素。
中機院觀點:綠色生態視角下的城市規劃
城市規劃應富于“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發展理念。生態城市建設,綠色建筑的發展,能極大改善城鄉人居環境,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但從現今城市發展現狀來看,舊有城市普遍缺乏合理、科學的城市規劃,城市發展各種問題頻發。新興城市又普遍存在盲目擴大城市規模,“毫無顧忌”提高城市化水平的現象,導致各種城市問題與風險大量存在。在接下來的浪潮中,我國城市規劃需要以“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發展理念為指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合理規劃城市的布局,搞好綠地和生態建設,將生態文明理念貫穿城市建設、發展全過程,建設以人為本、資源節約、環境友好、集約高效、宜居宜業、城鄉統籌、和諧發展的生態城市。